作者 賈思玉

10月16日是九九重陽節,“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香港市民依習俗返鄉登高,掃墓祭祖。這天又被稱作“老人節”,敬老之日,“孝本位”的傳統觀念在中國人的社會中代代相傳。

香港的人均壽命在增加,老齡人口所佔比重逐年上升。按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字推算,全港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目前的90萬,急增至2030年的210萬,長者比例則將由目前的13%增至30年後的28%。

 

“高齡人口劇增,對長者服務帶來挑戰。” 在剛剛公佈的新年度《施政報告》中,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對“老人福利”著墨,提出系列短中期措施,包括:放寬領取高額津貼的離港期限;便利港人回鄉養老;針對正在輪候護養院的長者,加強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預留10億港元強化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等。

從經濟數據看,香港的繁榮與富裕讓“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稱譽實至名歸。不過,那些在鬧市佝僂著身軀的拾荒老人,以及在舊區的板間房忍受夏之焗熱、冬之陰冷的獨居長者,又是這個城市真實發生的另一番景象。

現時全港90萬長者中,逾18萬依靠綜援生活。有香港市民說,害怕變老,不想依賴個人積蓄或家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黃洪認為,事關全民退休保障問題,新舉措能惠及多少人?政府應有長遠規劃。

香港社會企業“長者家”的創辦者黃卓健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認為,短期而言民、官、商應攜手承擔人口老化衍生的問題,尤其鼓勵民間企業開發多元服務,形成競爭環境;長期來看除香港實行了10年的強積金計劃外,還需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並協助管理退休儲蓄,以應對通脹等因素

“我今年不足30歲,到60歲退休時,希望能享受到這些。”日前,黃卓健因關注長者問題被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他說,政府資助的安老院宿位平均輪候2至4年,而全港近600間私營院的水準參差不齊,故設立“長者家”,幫老人家尋找合適的安老院,頤養晚年。

香港老年癡呆症協會主席吳義銘說,香港長者住安老院的比率達6.8%,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1%至5%。港府有計劃鼓勵在家養老,他認為,應配合上門醫生、家居清潔、送飯等家居照顧支援服務。

隨著人口老化,專家推算30年後,香港每12位年滿65歲的長者,便有一名老年癡呆症患者。對於《施政報告》提及增加補助金照顧老年癡呆症患者,吳義銘表示歡迎,但也認為對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支援仍有很大改善空間。他說,香港沒有專責政府部門負責統籌相關服務,且現存院舍及護理中心沒有考慮到患者的特別需要。另外,老年癡呆症是一個“家族疾病”,他建議參照長者醫療券的方式,為其家人提供照顧者津貼。

德乃人之本,孝為德之先。黃卓健說,新一代港人的尊老意識受到現代價值觀的衝擊,希望他們記得重陽節的敬老意涵,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0101016)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http://www.cns.hk:89/ga/2010/10-16/259189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迴轉壽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