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背景說明

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國人即將邁入65歲,因應高齡化的社會,許多已開發國家努力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也就是創造對高齡者友善的硬體與軟體環境。老年人無論視力、聽力、反應力、與肢體活動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明顯下降,若能營造適合高齡的友善環境,亦能同時造福視障、聽障、肢障的朋友們。所謂友善環境除了輔具和居家無障礙的建築設計外,若要高齡者願意走出家門,促進活躍老化,則必須加強硬體及軟體兩部分之無障礙。


貳、政策建議

 
一、硬體部分:
無障礙的人行步道設施、無障礙的運輸服務、以及無障礙的公共建築物與活動場所等都非常重要。國內硬體無障礙環境的推展,從行政院研考會在民國79年編印「無障礙交通環境規劃之研究」報告,建議國內該重視無障礙交通環境規劃,直至民國97年內政部訂定出「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才有較具體的落實。雖然耗時將近二十年,但「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之訂定,列出無障礙通路、樓梯、昇降設備、廁所盥洗室、浴室、輪椅觀眾席位、停車空間、無障礙標誌等之規範,確實讓國內各類型新建築有所依循學習,除可避免新建或修建的建築錯誤的投資外,更可以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創造實質舒適安全的環境。


然而高齡友善城市,期望達到的不僅是建築物的無障礙,還有包括公共空間以及交通設施的無障礙高齡者經常從事的活動包括購物、就醫、吃飯、運動、訪友、處理財務或接送孫子女上下學,因此常去的活動場所包括百貨公司或商場、醫院、餐廳、公園、活動中心、車站、郵局或小學,如何創造這些場域的友善環境,挑戰政府與國人之智慧。由於高齡者或肢障者行進間很容易疲累,建築物內、公園或人行道都應該提供足夠數量可供休憩座椅,而座椅高度的設計應該比一般的椅子要高一些,以便高齡或肢障者容易從座椅站起。此外,座椅應該安全與乾淨,步道材質要能止滑,步道寬度要能容納輪椅行進。室內室外的公共廁所數量要足夠,以便頻尿之高齡者能夠就近使用。由於高齡者視力較差,因此政府與業者應提供操作簡易、字體較大、按鈕較大之機器(包括電話、電視、電梯、提款機等)。高齡者因為聽力較差,容易受到外界聲音干擾而聽不清楚,因此餐廳小區域的隔音就非常的重要。對於坐輪椅者,公車應設有輪椅專區,並有方便輪椅上下車的設計,或提供可預約的復康巴士。公用電話、櫃檯、飲水機的高度調整,必須能夠適合幼童或坐輪椅的失能者。


 政府若要把高齡友善城市化為具體行動,則如何把各縣市最友善的醫院、車站...等公共建築彰顯出來,將有助於更多民眾認識與重視無障礙,並實質造福高齡者與各種障別的國人。至於偏遠地區或鄉村地區,要做好高齡友善鄉村的第一步就是交通運輸,政府若能加強便捷的交通運輸系統,尤其是公車,不但能方便高齡者就醫購物,也能夠造福全體鄉民與里民。

二、軟體部分:
創造高齡友善環境,除了硬體的設計外,若沒有好的軟體搭配,或好的維護與使用,徒增浪費。在維護使用方面,要讓人感覺乾淨及愉悅。以無障礙扶手為例,戶外扶手的清潔維護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扶手太髒沒人使用或使用觀感不好。以公共廁所為例,若太髒或太濕,都易造成高齡者或特殊障別者跌倒或意外。以行進步道為例,若充滿攤販、堆放物品或是路樁,就不是一個友善環境。以排隊等候為例,高鐵購票設有高齡專用櫃檯,可以減少排隊等候的時間,其他交通運輸單位、購票娛樂休閒場所與醫院是否也可以朝此方向規劃,減少高齡者或特殊障別國人的等候時間。在人與人相處的無障礙氛圍方面,若能提升友善的人文環境,舉辦高齡者喜歡的教育課程或活動,提供對高齡者有用之資訊,創造代間互動,會讓更多的高齡者或殘障國人願意走出家門。這部份的投資不需要花太多的錢,但卻要非常的用心,例如:若是能加強推廣年輕人參與高齡體驗,輪椅體驗、視障體驗、聽障體驗、肢障體驗等活動,將有助於代間互動,使年輕人在任何場域碰到高齡與殘障國人,會主動上前提供必要的協助,進而創造更好的互動環境;例如拉長交通號誌需要設定充足的時間,讓高齡者及不同障別國人能安心從容穿越馬路,提高駕駛禮讓行人之風氣。

參、結論
整體而言,鼓勵高齡者或殘障者走出家門,得到的不僅是身體上的運動與健康,更因為社會的參與,可以在心靈、社會互動更健康。因應高齡化社會,促進活耀老化,推展高齡友善城市與高齡友善鄉村,絕對是政府的責任,亦是專家學者、民間業者和每個國民的責任。

● 資料來源:吳肖琪、鄭百惠(2010)。2010年09月11日取自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3/80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迴轉壽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