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張雅雯


台灣社會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其實只有約十年的光景,失智症協會家屬聯誼會會長周貞利表示,雖然家中三姊妹都讀護理,卻是當父親罹病後,才開始去學習什麼是失智症,七年多來,父親從被診斷時是接近中度失智,到現在已經是無法言語的重度失智,回溯父親過去的轉變,才發現早在十多年前,父親就有輕度失智徵兆。

第一件事:全家都要認識失智症

不少人一時記不起某件事時,會自我解嘲:「我失智了!」然而對於真正罹患失智症的人來說,建立病識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意識到行為不受控制的恐懼與無助,家人若沒有認知失智症的警訊、沒有與患者共同生活,往往很難在初期找出答案,甚至容易產生衝突。

周貞利的父親原是小學老師,任職到六十五歲才退休,然而大約從六十三歲起,原本個性溫和的父親突然變得容易猜忌同事,並且增加大量的車輛罰單;周貞利的母親,雖跟她反映過這些異狀,然而對於沒有住在一起的兒女來說,感覺見到父親時「都很正常」,過了幾年因為失智引起的混亂症狀愈來愈明顯,周貞利把父母接到北部來住,才開始認知到父親生病了,七十歲那年確診時,已接近中度失智。

由於兄弟姊妹中只有周貞利住在台灣,她理所當然成為主要照顧者,不過她很慶幸全家都透過管道找資料,認識失智症到底是什麼疾病,比如住在德國的姊姊,還去失智安養院學習一些照護技巧教她;有人回國時,也願意承接照顧工作,讓她得以喘息;送父親去日間照顧中心、找外傭協助以及買尿布、營養品等日常開銷,高額的費用也有賴眾人共同分攤,才能無後顧之憂提供照顧。

也由於認識了失智症的病程與治療,使得周貞利可以肯定口吻告訴父親:「我都理解,不要擔心,配合醫師的方法看看。」她回憶那時,父親終於卸下心防,承認好幾年前就有力不從心的失控感,她才發現父親自己心知肚明,卻因為不認識失智症而ㄍㄧㄥ這麼久。

第二件事:技巧性引導患者就醫

失智症患者,初期雖然講話、做事常牛頭不對馬嘴,但是周貞利形容,偶爾意識會突然連結上正確位置,但一會兒又像閃電般瞬間不見了,這種感覺最讓家屬替他們心疼,因此,也很難說服不認為自己有病的患者,主動到醫院做檢查,但是家屬必須知道,愈晚確診以及接受治療、延緩惡化的效果就愈差。

周貞利因探詢過,了解父親對就醫有反感,但是她知道父親很重視母親,於是就以母親要看身心科、伴侶要提供醫師相關說明為理由,讓父親在較無威脅感的情形下到診間,但她事先把父親的症狀寫在一張A4紙上,一進診間就讓醫師看,有經驗的醫師就知道怎樣引導父親去做相關檢查。

周貞利強調,「引導就醫」是原則,方法則應該依個人特質而改變,比如有的長輩生性節儉,也可以善意的謊言,告知衛生局提供優惠的健康檢查,讓他願意踏入診間,而家屬透過筆記讓醫師知道症狀等資訊,也能避免問診時可能產生的衝突。

第三件事:待小孩般安撫 侍長輩般尊重

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很難不曾被患者惹惱甚至被粗暴行為對待,這個衝突點就在於:「把你當成人,顯得要求太多;把你當小孩,又有長輩的高姿態。」周貞利建議,要「順著毛梳」,而不要嘗試「教育、反駁」。

因此,當失智症患者做出了違反常理之事,例如大小便失禁,把廁所弄得很臭,這種退化功能沒有辦法去教他改正,大驚小怪的情緒更會讓患者畏懼,應該要安撫並且找原因來協助改善,如同小嬰兒哭鬧時,做父母的不會去指責,而會關切是肚子餓了還是尿布濕了那樣的心情。

所以這時比較適合的作法是,默默將環境清理乾淨,並關心患者:「是不是肚子不舒服?如果有要告訴我喔!」若排除掉腸胃疾病的因素,周貞利提醒,這時患者自己其實也會感覺羞赧,家屬可再透過協助定時排便、按摩等方式,幫忙改善這種問題,在她的經驗中,有時一些常態性的拉肚子或便祕,其實跟強迫性的行為有關,經醫師診斷並給一點藥物就可明顯改善。

雖然失智症會使人逐漸退回到孩提般的能力,然而周貞利強調:「即使漸漸失能,但是人的尊嚴是最慢失去的。」因此照顧的時候,隨時要記得對方是長輩,以更衣、洗澡來說,許多家屬會認為這是最難處理的部分,其實,往往就是忘了尊重、沒有適度幫他們遮蔽,所以患者不願意配合。

對人猜忌、記錯人事物是失智症患者的常態,這時也別急著反駁他所說的話,周貞利建議,就順著他的話「編故事」,讓他把當下的情緒抒發完,其實不用過一天、幾個小時之後他就忘記了,家屬實在不必要為了一個所謂的事實,跟患者產生言語衝突。

第四件事:透過懷舊增進安定感

失智症患者如同把人生倒帶,因此對新事物會感覺惶恐,但是對於久遠以前的記憶卻有份熟悉感,周貞利建議,要讓患者有安定感,照片是最佳也最方便的懷舊工具,可以邊看邊陳述照片裡發生的人事時地物。她還把家人的照片都放大貼在家裡,幫助失智的父親熟悉家人的臉孔,即使父親見到面仍然無法跟名字連結起來,但是至少不會當做是陌生人。

若要把失智長輩接來同住,周貞利提醒,應盡量讓家裡布置得跟長輩原來的家類似,降低他到一個陌生環境的不安全感,而且能夠協助長輩做原本很熟悉的活動。像她父親本來喜歡畫畫,但失智症使得創作力喪失,拿著筆只會對紙張發呆,因此,周貞利會拿既有的畫作,讓父親跟著臨摹;有時則是拿一些DM圖卡,以調淡色彩的方式去影印,讓父親可以描裡面的字體,減少無法完成的挫折感。

失智症目前仍沒有特效藥可以停止、甚至逆轉病程,然而隨著進入高齡社會,每個家庭都有可能面臨到家有失智症患者的狀況。周貞利回首這段照顧的過程,她認為自己相對幸運,對疾病有及時的認識以及家人在金錢、人力的支持,但仍有許多照顧者的資源並不充足,她呼籲政府,應正視這項健康議題,也建議家屬走出來參加照護課程以及互助團體,詳情可諮詢失智症關懷專線○八○○-四七四-五八○。(2010/10/02)

文章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45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迴轉壽司 的頭像
    迴轉壽司

    高齡社會觀察

    迴轉壽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