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品君/台北報導】午後暖陽照耀著每一位阿公阿嬤級的參賽者,他們剛比完一年一度的臺北市中正杯槌球錦標賽,領隊們吆喝著自己的隊友們走向主辦單位準備的「辦桌」。這裡頭的其中一支隊伍,整齊劃一的外表看上去顯得十分突出:身著紅色運動裝、綠色外套的他們正在大會攤位前排排站,說什麼也都要在享用外燴前,先拍一張這天的比賽紀念照──他們是以台北市「民生社區槌球隊」為班底的松山區槌球隊。
槌球以竿子使球碰球、過門得分的進行方式,被認為是撞球與高爾夫兩項運動的綜合體。有高球經驗的民生社區槌球隊活動組長黃朝枝表示,槌球的運動方式類似高爾夫果嶺推竿,不過打高爾夫需要要好幾十公頃的場地,通常它的發球距離和範圍都非常大;槌球只需要在長度二十公尺、寬度十五公尺的場地就可以進行,每次的活動進行都是短距離。
台北民生社區附近有不少公園,早晚都可以看見民眾在公園裡做各種運動,「球隊的創始會員們大多是原本在公園散步、健走或練外丹功,然後相互聊天才認識的。」總幹事蔡博哲表示,「每天清晨做外內丹功的黃世澤,有一天興起,向大家提議組社區槌球隊,那時候有興趣的約十來人。」黃世澤從前有打槌球的經驗,在他積極的號召之下,蔡博哲、黃朝枝等人在當時一一呼應,社區球隊於二○○六年十一月正式成軍,創始成員計有十三人。
二○○七年七月的,隊員增加到二十八位,在臺北市體育總會槌球委員會主任委員呂有順的提議下,為了讓球隊能建立一套制度並能永續經營,他們另外向政府機關擴大申請為一正式組織──「台北市松山區槌球委員會」,而日後民生社區槌球隊便直屬於其底下一支隊伍。
民生社區槌球隊為了展現他們是「玩真的」,除了擁有隊歌、訂做球隊制服、定期整理場地外,他們還與社區的電腦教學社群結合,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們在網路上架起部落格,分享槌球隊的點點滴滴。隊員平均六十八歲的民生隊,一開始參與人數只有十三人,三年下來,現在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可以在民權公園,看到三、四十位退休的伯伯阿姨們拿著球竿,繞著手掌大的球在草皮地上走來走去。
「比起其他像是太極拳、走步等老年人常做的運動,槌球相對而言比較有變化,是寄娛樂於運動的一項活動。」蔡博哲表示,平日兩小時的槌球活動下來,球友的計步器上可以顯示到四千多,運動效益對老人常需要改善腳部退化問題很有幫助,他認為,這是刻意走操場走不來的成效。
除了平常在公園的聚會外,球隊也不時也會對外參賽。槌球比賽是白隊、紅隊各五人交叉進行,除了想辦法讓自己的球過門累積分數外,比賽中也可以使用技巧阻止敵隊得分。由於槌球參與者多以銀髮族為大宗,當面對這樣一個有明顯競爭性的比賽,該如何降低眾人間的火藥味是一大課題。黃朝枝說:「以前打輸了,會有人互相指責甚至吵架。這幾年情況有比較好了,畢竟大家都上了年紀,也都能夠去體會、反省甚至替其他人想。」他認為這種團體間的摩合,會逐漸培養社區意識,彼此間能夠互相扶持。
槌球運動擁有不花費太多金錢、不受限於場地場地的特色,因此黃朝枝認為這項運動很適合在社區的公園推廣,「槌球都是地上滾動,對老年人來說比較安全。活動進行當中需要跟著球移動,這種慢走對老年人身體也很好。」隊員郭振賢則表示:「退休以後在槌球當中找到很多樂趣,也擴大自己交友圈,像是我們會和各區球隊進行友誼賽,不僅朋友圈擴大,連視野也跟著增加,是個很有意義的運動。」
民生社區槌球隊如今已是松山區規模最大的運動團體,同時兼任民生社區球隊以及松山區槌委會的總幹事蔡博哲表示,民生社區目前有四里發展槌球隊,未來希望松山三十四里,里里都能有槌球隊,不僅讓松山區的退休民眾多一份休閒活動的選擇,也讓本區的槌球運動發展可以更加完全。
資料來源: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9503
留言列表